【特輯】The World as a Die 骰動世界 ─ 萊比錫骰子史特展

(圖片來源:官方網站)

「揭開骰子完整的文化身世。」

你知道什麼是「吞骰人」嗎?你能想像一顆骰子沒有對稱、沒有秩序,卻仍能「公平」地決定命運嗎?你知道大戰期間的士兵也在玩骰子遊戲嗎?對現代人而言,骰子也許只是遊戲的配角,但它的歷史遠比你我想像得深遠。從獸骨、青銅、琉璃到象牙與寶石,人類為骰子投注了無數巧思與意義,有時是信仰,有時是誘惑。

骰子也曾經是罪惡的象徵。中世紀的教會曾嚴厲譴責賭博之風,甚至焚燒骰子作為對抗墮落的儀式。但它們也不全然屬於黑暗面,在另一端,骰子可能是神意的媒介、是司法的工具,甚至是宇宙秩序的象徵。這些方寸之物承載著人類對「未知」的想像與對「公平」的渴望。如今,這些面貌各異的骰子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故事,都在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的「骰動世界 ─ 萊比錫骰子史特展」中登場。

這個特展其實在 2022 年已經結束,這篇文章是一個展後的記錄與集結,透過我在現場完整記錄的照片和影音檔,搭配文字說明,讓大家即使無法到場也能身歷其境,了解骰子文化的歷史。

更多關於這個展覽的細節,官方網站還留存頁面

(萊比錫的休閒興趣博覽會今年將在 10 月 3-5 舉行。)

為什麼展覽選在萊比錫?這座城市本身就像是一場歷史與遊戲文化的交錯旅程。自中世紀以來,萊比錫就是出版與教育重鎮,擁有 1409 年創立的萊比錫大學,長年深耕人文、歷史、數學與教育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學術背景與觀眾基礎,我有一些朋友甚至不在柏林讀研究,而是特地通車到萊比錫。

展覽所在地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更是寶藏級場地,典藏了來自 18 至 20 世紀的本地製骰工坊作品,像是來自 Zöblitz 的多面蛇紋石骰子與《放取骰》(Put & Take) 的遊戲用具,活生生呈現薩克森地區作為歐洲骰子與遊戲製造中心的輝煌過往。更棒的是,萊比錫並不只是沉浸於過去。每年舉辦的 Hobby Messe 休閒興趣博覽會 (含括桌遊、模型與遙控、創意手作與藝術、童玩與玩具、收藏與獨特興趣等) 吸引眾多休閒文化愛好者與設計師,展覽自然也能與現代桌遊文化熱烈對話。這裡不只是展示歷史,更是讓歷史活在當下。


底下就先帶大家到萊比錫的現場,然後再來詳細討論這個展覽的細節。這裡要提醒一下,文章裡以及分享給會員的照片我都有上浮水印,畢竟原本是打算要透過出版書籍來呈現內容的,所以只好先浮水印標記一下以免被用於其它用途;已經盡量調低顯示的透明度,如覺得刺眼,還請包涵。

我其實是在展覽的最後一周才去的 (九月),那一周還特地排開工作,沒想到一去就看到它們宣布展覽要延長到十月 (以我的拖延症,要是知道這個消息,應該會拖到十月才去......)。上圖是萊比錫的火車總站,當時離展覽開門還有一段時間,我就在車站裡閒晃。

沒想到逛著逛著發現它們居然有超大的廣告在火車站內的商店街!這樣的話,那就在展覽開始前先預覽一下展覽內容吧。


雖然車站裡的小展出只是局部的展品,而且也都以圖片的方式呈現,但已經可以感受到展覽的豐富性,因此讓我非常期待。這個牆面講的是骰子的文化,基本上是把各個時期的骰子發展史濃縮並摘要性的點到各重點。

看完車站內的小展覽意猶未竟,馬上搭電車到展覽現場 ─ 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之前到萊比錫沒有特地過來看,其實這個博物館本身就有一些骰子及相關文物收藏,這次算是來一次補完。門口可以看到大幅海報,展覽現場人也非常多,甚至有家庭帶小朋友來了解骰子史。

展覽一隅,其實展場比我想的小很多,但是展出的內容真的可說是傳奇等級,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展可以把各個年代的桌遊、骰子、相關文件完整呈現,而這些竟然都是雅各・格洛格 (Jakob Gloger,1991年出生) 教授的收藏 (我相信應該也有得到其它機構的支援),相當驚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瘋狂記錄,拍攝所有我能看到的展品與文字,因為這真的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以後有機會的話,更想直接拜訪教授,看看他的完整收藏。


展覽其實不乏許多知名的桌遊設計師來參觀,這面簽名牆展示了一些。進場參觀的門票很便宜,我印象中是 5 歐元,然後展覽的門票就是一顆特製木骰,大約有 3 公分寬,非常划算,而且也可以當作是很棒的紀念品,太喜歡了。


逛著逛著就看到熟悉的面孔。當然了,都說是穿越古今的骰子大展了,當代的骰子遊戲也要來一點吧。除了《瘟疫危機:療法》(Pandemic: The Cure,即《瘟疫危機骰子版》) 以外,還有多款當代的骰子遊戲展出。更多詳細內容與展品會放在會員相簿中。

延伸閱讀:



另一個我覺得展覽有趣的地方是,它們還特設一個「骰子屋」,裡面放上世界各地跟骰子有關的流行文化所產生的物件,全部在這個骰子屋裡一覽無遺。從樂團、唱片、衣著等各式各樣的主題,全都在這個空間與參觀者互動。


展覽結束後,可能是原本預定就是這天要結束展覽,還特地發給每一位參觀的民眾一套遊戲跟骰子套組,哇,這真的太誇張了,只能說這個展覽真的不是辦來賺錢的,是真的要跟民眾交流珍貴的文物與文化傳承,是我看過最特別的展覽之一。


不只如此,當天還由格洛格教授親自導覽整個展場,甚至還有會後座談,真的是超棒的「同場加映」。只能說,特地跑到萊比錫看這個非常值得,看完這個展,骰子就像有了全新的意義,它已經不只是一顆骰子,而是承載、濃縮了人類文明 5000 年智慧的重要器物。

因為展品規模太過龐大,關於介紹這個展覽的動機一直存在我的腦海深處,但因為生活忙碌 (人生不是只有桌遊) 而沒有辦法短時間完成它,只能一點一滴去累積。這次算是一個階段性的集結,倘若日後有機會再整理得更徹底一些,我想應該會有更多的想法實現在文字上。其實過去我也到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看到骰子、桌遊相關的歷史器物,有別於這次的展出,也都很想和大家分享,也許有一天我會辦到的 (人生啊,,,,,,)。

底下開始和大家詳細介紹展覽內容,後半部分成許多主題區塊;這些文字內容大部分是根據教授引言、展場中每個區塊的介紹、展覽特刊翻譯而來,並輔上我在現場拍攝的照片、展後文字記錄,一共分成以下章節:

展覽概覽
關於這個展覽的更多細節
展覽前述:骰子的奇幻旅程,從古文明到現代賭桌
前導:骰動世界 ─ 五千年的遊戲「運氣」史
一、格洛格的收藏
二、高科技與拉斯維加斯 ─ 21 世紀的骰子
三、在分裂的德國擲骰子
四、黑暗面:骰子遊戲與政治宣傳
五、機械之運:來自萊比錫與世界各地的骰子機
六、ROVO ─ 萊比錫 Erich Röber 設備製造廠
七、介於工藝與工業化之間
八、《德國十字戲》─ 風靡百年的經典骰子遊戲
九、千變萬化的形式與材質:聚焦骰子
十、遺忘的暢銷遊戲《鈴與槌》
十一、「上帝不擲骰子!」─ 骰子與遊戲的污名史
十二、一切的起點:骰子的誕生
十三、《波斯雙陸棋》、《中世紀雙陸棋》、《西洋雙陸棋》!傳奇遊戲 4000 年歷史

展覽概覽

骰子 ─ 對多數人來說或許再平常不過,就是一個象徵機率與運氣的小物件。但別小看它的簡單外表,它曾被批評、被誤解,甚至被妖魔化,卻又始終在人類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各地數千年來,人們不只拿它來娛樂,更用它做出重大決定。圍繞骰子的,有神話也有故事。它不分年齡、性別或社會階層,人人平等地接受它擲出的結果,這也讓它成為遊戲文化最古老、最本質的象徵之一。

這場展覽帶你從現代與未來出發,走入骰子的歷史長河。展覽從最新的設計與技術講起,回望德國分裂時期、兩次世界大戰與殖民時代,接著是 20 世紀初的廣告遊戲與桌遊、各種奇妙的擲骰機械,乃至十八、十九世紀的多樣化的骰子材料與造型。我們也會談到中世紀對骰子的道德審判,並一路走回古羅馬、古埃及,直到伊朗與伊拉克地區出土的世界最早的骰子。

展覽中特設幾個專題,包括萊比錫的骰子機器工廠 ROVO、經典桌遊《英國十字戲》(Ludo) 與其德國變體《德國十字戲》(Mensch ärgere Dich nicht)、已被遺忘的鈴與槌Bell and Hammer),以及 4000 年歷史的《雙陸棋》系統。展場中還打造了一顆可以走進去的大型骰子裝置,從流行文化、音樂、生活用品、飾品甚至刺青的角度,讓你感受骰子如何滲入各個文化層面。

這場展覽不只想展示收藏品,更希望能引發思考:骰子如何牽動社會與政治?從納粹時代的政治宣傳遊戲,到 1990 年代東德的社會變遷,甚至工業革命中桌遊生產的革新,這些故事都透過骰子具象呈現。策展的過程是一場挑戰,從上萬件藏品中精選展品、設計看展動線與敘事節奏,而這也只呈現這龐大文化史的一小部分。但願它能讓你看到:一顆小小骰子,也能折射出一整個世界的光影與變化。

關於這個展覽的更多細節

「不要把衣袍撕壞了,讓我們丟骰子決定,看誰可以得到它。」─ 這句出自《聖經》的話,竟也是骰子文化裡最早、最直接的線索之一 (故事在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羅馬士兵搶著分耶穌的衣袍的情節)。這回在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舉辦的特展,以骰子為核心,透過數百件實物與文化資料,把我們從神學、音樂、戰爭、家庭娛樂,一路帶回骰子的源頭。當你站在展場,看著各種古老骰具、聆聽背景播放巴哈的《約翰受難曲》,你會驚覺:擲骰這個動作,其實早就不只是遊戲了

(猜猜看這個箱子裡總共有幾顆骰子?)

策展人安瑟爾姆・哈廷格 (Anselm Hartinger) 博士提到:「骰子的『隨機性』從來不是純粹的隨機,它反映的是人類對命運、控制感,甚至神聖秩序的想像。」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展覽裡的展品非常具體。你會看到從新石器時代的骨骰、古羅馬的象牙骰,到中世紀精緻的金屬骰盒。骰子曾是求神問卜的工具,也是判斷戰爭、選出領袖的手段。它不是現代人才愛玩的派對玩具,而是貫穿宗教與政治決策的象徵。

(約 1580 年,《與惡魔玩骰子》木刻版畫)



但骰子也曾經是罪惡的代表。展場中有一幅中世紀的圖像,畫著一堆遊戲道具被放進火堆中焚燒 ─ 雙陸棋盤、骰子、甚至一些早期紙牌,旁邊還站著表情激動的牧師,像是在演出一場火與審判的宗教秀。原因無它,當時的教會視骰子為通往放蕩與賭博的不歸路。這種對隨機與享樂的道德焦慮,直到近代才逐漸被鬆綁。

不過,骰子也並不是只有「罪惡」一面。展覽巧妙地將音樂與擲骰連結在一起,像是巴洛克時期流行的「骰子作曲遊戲」,讓人可以用擲出的點數拼出一首完整的波蘭舞曲。到了現代,作曲家約翰・凱吉 (John Cage) 更將擲骰當作創作策略,讓音樂回歸「不確定」。如果你是遊戲設計師或創作者,應該會在這區看得超興奮:隨機性作為創意來源,根本是設計師的日常哲學!

(1920 年代左右,萊比錫製造,銷往英國的骰機。)

展覽也展出一座來自萊比錫當地公司 Erich Röber 製造的機械骰機,結構比想像中複雜得多。原來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試圖「公平擲骰」,設計出讓人無法作弊的機械結構 (現場博士說:「好希望它能解決桌遊團裡的骰運黑洞問題」意思是總是有人一擲骰出爛點數,像掉到黑洞一樣永遠不能翻身 : P )。而近年,德國新創公司 unidice 更推出了一款數位化的觸控骰子,讓傳統擲骰進入智慧時代。

整場展覽的規劃也充滿巧思。不只是靜態展示,它們還與瑞士拉圖爾德佩勒遊戲博物館 (Musée Suisse Du Jeu)、德勒斯登考古團隊、遊戲出版社 Schmidt Spiele 等多方合作。你會在展場裡看到許多互動環節與故事牆,也可以親手操作某些古老的骰子裝置,讓抽象的歷史具象化。如果你對遊戲教育或遊戲設計有興趣,這個展會給你很多靈感,甚至可能激發你設計一款與命運、隨機有關的新作品。

(玩《德國十字戲》的德國士兵。)

特展的尾聲,也不避諱談到當下的世界情勢。哈廷格博士提到,幾日前俄烏戰爭爆發 (展覽開始不久前),讓他重新思考:遊戲真的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中,才有辦法好好進行。骰子代表的隨機性與自由,若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對話空間,也將無法存在。「守護遊戲」這件事,看似輕鬆,其實正是社會健全與自由的象徵。這句話非常有感,畢竟擲骰這種事,我們從小玩到大,不就是在練習面對失控與不確定嗎?也許某種程度上,我們一直在透過遊戲練習怎麼當一個成熟的人,知道輸贏都會來,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控制一切。

(千百年來,人類與骰子的智慧在展場中盡覽無疑。)

這場展覽提醒我們,桌上的一顆骰子,其實藏著千年的重量與智慧。如果你剛好人在德國、或者對歐洲桌遊文化的歷史脈絡有興趣,非常推薦安排一趟博物館之旅,有些骰子展品以及古代桌遊也會在一些博物館出現。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現在週末玩的那顆骰子,背後其實是人類文明交織出來的某種「運氣的藝術」。

(完整文章超過 36 頁 A4、超過 500 張現場照片、9 個影音檔 (長老會員限定) 分享給訂閱會員)

-----------------------------------------------------------------------------------------------------------

現在桌遊見聞發佈室將不定時發布我所製作的桌遊資源,同時也會特別發表只有訂閱會員能看的內容,而且您的訂閱也是支持我繼續發表文章、資訊的動力來源,現在就到嘖嘖看看吧。

訂閱頁面連結

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什麼問題或建議都歡迎留言給我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介紹+規則】Splendor 璀璨寶石

【介紹+開箱+卡表】犯人は踊る Criminal Dance 犯人在跳舞

【介紹+規則】Codenames 機密代號

【介紹+開箱+規則】Telestration 傳情畫意

【介紹+開箱】CS-Files 犯罪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