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特輯】The World as a Die 骰動世界 ─ 萊比錫骰子史特展

圖片
(圖片來源: 官方網站 ) 「揭開骰子完整的文化身世。」 你知道什麼是「吞骰人」嗎?你能想像一顆骰子沒有對稱、沒有秩序,卻仍能「公平」地決定命運嗎?你知道大戰期間的士兵也在玩骰子遊戲嗎? 對現代人而言,骰子也許只是遊戲的配角,但它的歷史遠比你我想像得深遠。從獸骨、青銅、琉璃到象牙與寶石,人類為骰子投注了無數巧思與意義,有時是信仰,有時是誘惑。 骰子也曾經是罪惡的象徵。中世紀的教會曾嚴厲譴責賭博之風,甚至焚燒骰子作為對抗墮落的儀式。但它們也不全然屬於黑暗面,在另一端,骰子可能是神意的媒介、是司法的工具,甚至是宇宙秩序的象徵。 這些方寸之物承載著人類對「未知」的想像與對「公平」的渴望。 如今,這些面貌各異的骰子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故事,都在 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Leipzig) 的 「骰動世界 ─ 萊比錫骰子史特展」 中登場。 這個特展其實在 2022 年已經結束,這篇文章是一個展後的記錄與集結,透過我在現場完整記錄的照片和影音檔,搭配文字說明,讓大家即使無法到場也能身歷其境,了解骰子文化的歷史。 更多關於這個展覽的細節,官方網站還留存頁面 =>  https://www.stadtgeschichtliches-museum-leipzig.de/ausstellungen/ausstellungsarchiv/archiv-2021-2022/die-welt-als-wuerfel-5000-jahre-glueck-im-spiel/ (萊比錫的休閒興趣博覽會今年將在 10 月 3-5 舉行。) 為什麼展覽選在萊比錫? 這座城市本身就像是一場歷史與遊戲文化的交錯旅程。自中世紀以來,萊比錫就是出版與教育重鎮,擁有 1409 年創立的萊比錫大學,長年深耕人文、歷史、數學與教育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學術背景與觀眾基礎,我有一些朋友甚至不在柏林讀研究,而是特地通車到萊比錫。 展覽所在地 萊比錫城市歷史博物館 更是寶藏級場地,典藏了來自 18 至 20 世紀的本地製骰工坊作品,像是來自 Zöblitz 的多面蛇紋石骰子與《 放取骰 》(Put & Take) 的遊戲用具,活生生呈現薩克森地區作為歐洲骰子與遊戲製造中心的輝煌過往。更棒的是,萊比錫並不只是沉浸於過去。每年舉辦的 Hobby Messe...

【規則】6 nimmt! Baron Oxx 誰是牛頭王!牛爵駕到

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 BGG ) 「牛頭上個色,翻轉新滋味!」 說到流行的卡牌遊戲,耳熟能詳的其中一款一定非《 誰是牛頭王 》(6 nimmt!) 莫屬;這款卡牌小品已經熱銷超過 30 個年頭,是  AMIGO  出版社能維持生計的超強 IP (誇張了)。由於盒裝大小好攜帶,遊戲簡單好上手,在德國也相當受到家庭歡迎,幾乎是 推一個版本賣一個版本 ,我偶爾在這裡推新手玩家也會考慮它。 之前在  SPIEL  DOCH  Messen  桌遊展時,就已經有耳聞新的《 誰是牛頭王!牛爵駕到 》(6 nimmt! Baron Oxx) 有不少的好評,而且由於是年初剛發,還沒有多少人試過,於 SPIEL  DOCH  Messen  的展示算是打開了討論度,好奇心驅使研究一下,覺得真的比原本的更棒!《 誰是牛頭王 》一直以來都是  Wolfgang Kramer  的作品,這次居然也掛上老搭檔  Michael Kiesling  的名字,看來應該是兩老在合作設計別的遊戲的墊檔時間,一起腦力激盪出來的新版本吧 (腦洞大開)。

【介紹+規則】Pergola 涼棚日和

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 BGG ) 「遊戲裡的小遊戲;設計套路觀察。」 《 涼棚日和 》(Pergola) 是最近剛釋出的新遊戲,但從遊戲的美術和主題來看你會有很熟悉的感覺,沒錯,你會很有  Uwe Rosenberg  在  Edition Spielwiese  出版的幾何三部曲:《 園藝好手 》(Cottage Garden)、《 印地安的夏日 》(Indian Summer),以及《 春日草地 》(Spring Meadow) 的既視感。 當代許多遊戲「AI 感」滿點,要有這種手繪的溫潤作品已經很少見了 ,這也是這次會特別撰文介紹的原因之一;科技能夠秒速達成需求的時代,更要感謝還願意用手一筆一畫刻畫這個世界的繪師。就像我以前在部落格裡說過的, 手繪的風格更貼近桌遊配件的「內在性」,亦即紙張紙張、筆觸、留白與錯落中所傳遞的質感與情感溫度,這些是電腦圖像即便再精緻,也難以完全還原的。 而你喜歡桌遊的原因,一部分我相信也是因為能夠觸碰「紙張」,卡牌、圖板與實體的質地, 那個觸感無可用科技取代 。手繪美術與紙張印刷,結合兩者我認為是桌遊最棒的呈現! 美術過關,機制也要來審視一下。遊戲越來越多,太陽底下已經沒有新鮮事,新的機制很難再被創造出來,因此你會看到 當代遊戲進入一種「撞牆期」 ,彷彿緊抓「多路線取分」、「滿滿獎勵蜜糖」、「成就感滿滿的引擎」,就可以創造出分數還不錯的遊戲,怎麼玩都覺得好像在哪玩過某款遊戲。創新困難,退而求其次,只要從現有的機制出發,來點有趣的翻轉就已經滿足,可惜今天的主角 ─《 涼棚日和 》,仍舊定位在 「一片桌遊之海」 的浪潮中 (指的是玩過就忘,馬上淹沒在更多遊戲的討論中)。 延伸閱讀: 【介紹+規則】Cottage Garden 園藝好手 【介紹+規則】Indian Summer 印地安的夏日 (玫瑰山的幾何三部曲 2 號)

【開箱+規則】Little Alchemists 小小煉金大師 (無雷)

圖片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 BGG ) 「從有限資訊找規則,煉金大師從小培養!」 相信大家都還對  Czech   Games   Edition  推出的《 煉金大師 》(Alchemists) 印象深刻,玩家在遊戲中扮演煉金術師,透過混合神秘材料、推理和實驗, 推導出各種成分的真實屬性 。遊戲結合手機 App (或裁判模式),用隱藏資訊的方式隨機分配材料特性,讓每場遊戲都有變化。玩家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賣藥水、發表理論、參加競賽,透過邏輯推理與風險管理來累積聲望並勝出,手機 App 的隨機性與保密性,是遊戲核心之一,在當時 「科技桌遊」 輩出的時代 (那時候爆多遊戲都跟手機結合),真的引領風騷了一陣子, 之前的文章有介紹,可以從底下連結看看原本的內容是什麼。 去年 埃森展 (2023) 登場的《 小小煉金大師 》(Little Alchemists) 基本上就是《 煉金大師 》的簡化版,但其實我 當時真的高度懷疑 ,這種推理遊戲的內容,真的有簡化到小朋友都容易理解嗎?玩過遊戲後,我只能說,它其實也針對成人玩家去設計,尤其多個擴充盒新增的內容,讓遊戲難度大幅增加。當時跟  Czech   Games   Edition  討論時,決定不拿《 尋找 地外文明 》(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反而拿了《 小小煉金大師 》,我想一部分原因大概就是因為 「老遊戲情懷」 吧,熟悉的作品有續作,讓我更加好奇。 延伸閱讀: 【介紹】Alchemists 煉金大師 【介紹+開箱+規則+幫助卡+外星種族卡】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尋找地外文明 上圖是我在 埃森展 媒體日所拍攝的照片。遊戲美術、配件展示,以及視覺呈現, Czech   Games   Edition  品質沒話說,相當吸睛。其實這系列遊戲就是 科學方法的遊戲化重現實證科學的過程:形成假說、驗證假說、修正認知 ,玩家一開始不知道任何成分與藥水的對應,透過實驗結果逐步建構一個內部模型,從有限資訊建構知識的過程: 「讓玩家發現規則」而不是「跟著規則走」 ,是這遊戲傑出的地方。 基本上,遊...